琅琊新闻网讯 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表彰了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其中,作为山东省受表彰的两个集体之一,我市王羲之故居保护中心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王羲之故居保护中心是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所属副县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负责王羲之故里遗址和洗砚池晋墓保护与管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
近年来,王羲之故居保护中心围绕文物保护、书法文化传播交流等方面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夯实文物藏品基础工作。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琅琊(今山东临沂)人,被后世尊称为“书圣”。为纪念王羲之,1989年临沂恢复建设了王羲之故居,现累计接待游客达600万余人。2003年,在王羲之故居二期扩建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洗砚池晋墓,时任临沂市委书记李群同志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亲自指挥调度并要求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截止目前,洗砚池墓葬共出土近300件(套)随葬品,59件被定为国家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45件。洗砚池晋墓规模之大、保存之好、出土文物之丰富为山东发现晋墓之最,在全国同期墓葬中非常罕见,是近二十年对魏晋南北朝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对于研究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先后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加大文物管理保护力度。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先后制定《王羲之故居保护中心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应急处置预案》《王羲之故居保护中心管理制度》,全面夯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坚持人防、技防并重的原则,投资60余万元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并在40余处重要部位安装烟感报警器、避雷针等设施。坚持24小时值班,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有力地保护文物安全。科学制定洗砚池晋墓保护方案,申请国家文物局拨付300余万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用于维护,2016年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同时,每年定期维护王羲之故居地上建筑及碑刻,采用传统建筑工艺,对屋顶筒瓦、飞椽、彩绘壁画脱落等现象,分批分阶段进行维修,文物建筑得以明显改观。
深化文物研究利用途径。王羲之故居保护中心不断加强高校深度联合,与北京大学联合成立了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创作研究基地,与临沂大学合作成立了临沂大学书法教育基地,实现双方优势资源的互补与发展,推进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理论研究,加强书法创作、研究、教学、展览与交流,促进书法艺术的广泛传播。近年来先后出版了《王羲之故居文化丛书》《临沂洗砚池晋墓》《翰墨人生——王羲之》《王羲之书法与琅琊王氏研究》《王羲之书法与琅琊王氏研究新编》等十余部书籍,发表了《临沂洗砚池晋墓出土漆器考议》《临沂洗砚池晋墓出土正史二年弩机考议》《羲之故居晋墓浅析》《山东临沂洗砚池一号晋墓出土的越窑青瓷》《洗砚池晋墓出土的青瓷胡人骑狮考释》《临沂地区晋代墓葬分布及特征》等几十篇学术论文,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活化文物传播交流方式。深入挖掘书圣文化资源,打造“书圣故里、魅力临沂”文化品牌。加强与王羲之生活地绍兴、嵊州、南京等城市文化交流,互派人员参加兰亭书法节、书圣文化节,共同传承弘扬书圣文化。依托书圣文化资源,常年开设书法公益文化课堂,连续举办六期王羲之书法论坛、六届“沂蒙墨香”青少年书法展,连续承办十九届临沂书圣文化艺术节配套活动。组织实施“书法寻根之旅”主题研学项目,积极开展“讲书圣故事传优秀文化”等主题宣讲,先后在临沂第四实验小学、平邑县成龙完小、费县鲁公小学等16所学校成立王羲之故居书法教育基地,联合开展书法教学,惠及青少年3万余人。依托书圣文化及出土文物组织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其中《兰亭序》、青瓷胡人骑狮器、神雀负雏衔鱼熏炉系列文创产品文化含量高、制作精美,深受游客欢迎。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等栏目来王羲之故居录制播出《古墓小新娘》《探秘晋墓博物馆》;40集电视连续剧《书圣王羲之》在临沂杀青。洗砚池晋墓出土文物多次参与“三国志——文化主题特展”“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齐鲁瑰宝--山东省精品文物巡展”等国内外巡展、联展;2016年临沂(东京)文化周上《琅琊帖》《集柳碑》等文化展品受到日本友人喜爱;2021年“情系羲之桑梓地·书联两岸一家亲”首届临台书法文化交流活动在王羲之故居以线上线下方式举办,中国政协网等网络媒体予以广泛报导。
下一步,王羲之故居保护中心将以此次表彰为新的起点,立足自身,开拓创新,实干苦干,担当作为,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持续探索活化文物传播交流方式,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更好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通讯员 甄建廷
来源:琅琊新闻网 编辑:小记者部
扫二维码 手机分享